巨硅科技 · 全家康 | 广州老人养老可"不离家门" | "社区嵌入式"养老兴起
时间:
2017-12-13
不用离开生活的小区
就可以住进舒适的养老中心
和老友们喝茶、下棋
到了饭点
长者饭堂的饭菜实惠又可口
还有专业护理人员提供日常健康体检服务……
▼▼▼
在广州
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
“社区嵌入式”养老
正悄悄试探养老市场的水温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广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4.6万人,老年人口比例达17.8%。而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9064”的建设目标(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也意味着,将有超过148万老人的养老选择仍然不离“家门内”和“家门口”。
社区嵌入式
就是将为老年人配套
嵌入一个成熟的社区
为周边社区长者和家属提供
养老服务、辅助支持
这种“嵌入”如何运作?
﹀
﹀
﹀
家住西村街的蔡伯今年69岁,是孤寡老人,是“平安通”用户。有一天早晨七点左右,他感到浑身不舒服,呼吸困难,通过“平安通”呼叫,十来分钟后,医护人员赶到,将其送到医院,这才转危为安。自此,蔡伯的心脏里多了5条支架,也多了一份对“平安通”的信任。
蔡伯表示:“现在的‘平安通’对我有很大帮助”。而“平安通”服务全面升级后,蔡伯作为第一类资助对象,获得了一台新的终端设备——全家康老人智能腕表。“现在走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出门也不怕,遇到困难一键就可以找到平安通客服人员帮忙”,蔡伯说,“还可以拨打热线,咨询各类养老信息啊、健康方面、助餐配餐等,真的很方便”。
“
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按'全家康老人智能腕表',这样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就会迅速做出响应,给予帮助。上次生病,幸好有了‘平安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
﹀
﹀
看着时钟接近上午11点30分,黄英(化名)熄了灶台的火,把精心炖了一上午的玉米排骨汤小心盛入保温瓶。临出门之前,她走进母亲杨剑玲(化名)的房间,拿了几件保暖的冬衣,“怕她晚上睡觉不够暖。”
从越秀区大沙头到中山七路的养老院,坐公交只需要30分钟。黄英把还冒着热气的汤盛出来,之后去养老院的食堂为母亲打来了饭菜。趁着杨剑玲和老伙伴们一起吃饭闲聊的空当,她把房间床铺衣物等收拾妥当,然后帮母亲按摩一下腿脚,聊会儿天,待母亲准备休息后,她再离开。
今年8月28日起,92岁的杨剑玲住进位于中山七路的养老服务中心以来,这样的场景已成为黄英生活的一部分,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
我们这里90%左右的老人的家都在周边五公里范围内。
中心目前住了119位老人,我们没做任何广告,8个月便全部住满,还有40多人在轮候床位。
我们常说,养老最好是一碗汤的距离,在家门口养老能满足大部分人的养老需求。
”
家住文冲的邓婆婆去年住进了“家门口的养老院”。她高兴地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发生太大的变化。
每天早上8点,同住一个小区的好朋友梁婆婆就带着一两个水果或一个小红薯准时出现在养老院。两个老伙伴和以前一样,一起消磨一上午的时间。对邓婆婆而言,养老院并没有将她和熟悉的生活圈子隔绝。
“我天天都来长者饭堂吃饭,和街坊聊聊天。”今年89岁的梁婆婆,子女在外地工作,独自住在榨粉街的老房子里。每天中午,她都准时拄着拐杖出现在北京街长者饭堂,“可以叫他们送餐,但是我更喜欢走过来,大家一起吃饭比闷在家里强多了。”
“
这种不脱离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养老模式,很受附近老人欢迎。
”
91岁的程德锦是“养老外卖”的受益者。和许多老人一样,他宁愿住在老旧小区的家里,也不愿去住养老院。父亲的养老问题成为女儿的心头大石。得知父亲家对面的孝慈轩可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她和父亲商量,决定请护工上门服务。
“护工住在家里,每天去长者饭堂为父亲打饭,每周带他去医院做一次腿部康复。”程德锦的女儿说,她每周回家看望父亲,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护工的工作耐心又细心。
海珠区江海街通过购买民办养老院服务
将养老院运营模式和长者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有效结合
为辖内长者提供定点或上门式
洗浴服务、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专业服务
转载声明:感谢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创作者看到,欢迎联系“广州市巨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我们会在后续文章声明中标明。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
上一篇:广州市居家养老“3+X”服务机制 | 长者大配餐赶上共享新潮流
下一篇:2017中国最适合养老城市排名出炉 | 你没看错,广州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