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到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7.9%,这个比例跟其他国家比还不算高,属于轻度老龄化阶段。但《规划》中也明确指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并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应对人口老龄化,此前不乏一些阐述,《规划》的最大亮点在于认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把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到了“重大的国家战略”的高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高度,《规划》从财富储备、人力资源、供给体系、科技支撑和社会环境五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完整政策体系。
步入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但我国的特殊性在于,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不同,我国属于未富先老,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复杂。“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得有钱”,这是一个事实,“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成为《规划》中强调的第一位的工作堪称顺理成章。
在物质方面做好准备,首先需要做大社会财富蛋糕,同时还要注意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分好财富蛋糕。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加快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注意健全老有所医的医疗保障制度,取得了积极成效,社保的公平性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增强。
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影响自然无法忽视。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过去讨论“人口红利”相关问题的时候,人们习惯于将人口红利等同于劳动力,认为劳动力规模巨大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口红利,却忽略了人口素质、劳动生产率等动态指标。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在相同的时间段里,一个复杂劳动者会比简单劳动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尽管劳动力规模下降,但只要劳动者素质提高,就可以成功抵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的不利影响。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用“人才红利”代替“人口红利”,《规划》中提出“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意义正在于此。
伴随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高龄和失能失智老人数量不断攀升,面对老年人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如何,是一个考验。《规划》对养老机构的发展进行了定位,即明确公办养老机构“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能,同时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多渠道、多领域的服务供给有望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挑战,但在挑战的另一面,人口结构的变化中也蕴藏着巨大的“银发市场”。从全球来看,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老年人一般都有较高的消费水平,这是一种巨大的消费潜力,同时养老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还在催生关联产业。为推动银发经济,《规划》着重提到了两点:一是推动老年产品市场提质扩容,二是促进养老服务业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等幸福产业融合发展,可谓切中要害。
应对人口老龄化之所以是国家战略,就因为其牵涉深广,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随着《规划》的出台及配套政策的推进,围绕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相信会逐渐形成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
Copyright © 2013-2021 巨硅科技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5590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730号